從哪吒2到浪浪山小妖怪,國產動畫把傳統文化玩“活”了
今年早些時候,《哪吒之魔童鬧海》火爆一時,靈感來源于中國古代神話,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改編,“靈珠”與“魔丸”的故事賺足關注度。
值得注意的是,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為《哪吒之魔童鬧海》(簡稱《哪吒2》)增色不少。到了今年暑期檔,《浪浪山小妖怪》等內容頗具中式美學風格的影片,也給觀眾帶來了不少驚喜。
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副教授孫平表示,這些動畫電影通過中式美學喚醒觀眾骨子里的文化親近感,這種認同不僅體現在票房反饋中,更轉化為對傳統文化的主動關注與傳播熱情。
傳統文化,藏在細節里
若說今年暑期檔的“黑馬”,那應該是動畫電影《浪浪山小妖怪》,豆瓣評分超過8分,票房也不錯。
??圖片來源:電影《浪浪山小妖怪》微博
依托經典名著《西游記》,《浪浪山小妖怪》也講了一個與“取經”有關的故事,卻又另辟蹊徑,將經典文化符號匯集到一起,呈現了一個與“成長”有關的故事。
影片中不少細節頗具“文化味兒”。據報道,《浪浪山小妖怪》場景深度聯動山西古建:小妖怪的“首戰地”原型是大同渾源永安禪寺,“小雷音寺”致敬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。
此外,前段時間上映的《聊齋:蘭若寺》亦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靈感,以一個主線故事串聯起《嶗山道士》《聶小倩》《畫皮》等耳熟能詳的古代經典民間故事。
不只是今年暑期檔的動畫電影,其實,很早就有細心的觀眾注意到,不少優秀國產動畫電影中,都埋藏著豐富的傳統文化“彩蛋”。
將時間線拉長一些,前兩年火爆大銀幕的《長安三萬里》,中式美學氛圍感拉滿。影片中有對盛唐的種種呈現、也有杜甫、王維等詩人群像,耳熟能詳的詩詞名篇以不同形式亮相。
今年年初,《哪吒2》上映,以中國傳統神話故事為藍本,場景設置與人物造型細節等均蘊含豐富的傳統文化元素,備受好評。
“出色的故事,是吸引我走進影院的重要原因。”有觀眾對記者表示,她這些年看過《長安三萬里》《哪吒2》等多部電影,“傳統文化的恰當表達是加分項。”
引發觀眾感情共振
從《西游記之大圣歸來》到“哪吒”系列,再到《浪浪山小妖怪》等,孫平認為,如今傳統文化在動畫電影中不是孤立的元素堆砌,而是貫穿創作全程的精神主線。
??《長安三萬里》。片方供圖
的確,在《長安三萬里》中,長安被賦予了更多含義,它也是一種象征,是理念、氣節、詩魂的外現,代表了高適、李白等詩人心中的“理想之地”。影片的主題之一,就是追求理想。
此外,很多動畫電影對傳統文化的運用并不是簡單復刻,而是進行了獨具匠心的發掘運用。
孫平表示,例如文化符號被巧妙編織進敘事:山西古建筑群成為場景設計的富礦;敦煌壁畫風格的妖怪造型、京劇扮相的猩猩怪服飾,從雕塑到戲曲元素都在強化視覺記憶點。
再如,《羅小黑戰記2》的原創宇宙看似天馬行空,但也有深意,例如人類與妖精共存的市井奇幻,延續了《山海經》“萬物有靈、隱于世間”的東方想象傳統。
《浪浪山小妖怪》在文化俗語的畫面化表達方面也有亮點:“溫水煮青蛙”“五斗米折腰”等典故自然融入劇情,讓傳統文化智慧在輕松的語境中被觀眾感知。
“當代動畫里的中式美學早已不是元素拼貼。”孫平認為,而是通過符號轉譯、技術馴化與敘事變奏,讓傳統文化基因重組為能引發當代觀眾情感共振的“新生命體”。
而這,也是前述動畫電影得以火爆出圈的重要原因。
傳統IP如何持續煥發生命力?
從《西游記之大圣歸來》的英雄覺醒到《長安三萬里》的詩意人生,到《浪浪山小妖怪》的追夢……動畫電影通過中式美學喚醒觀眾骨子里的文化親近感。
傳統文化如何更好為影視賦能?孫平認為,需要通過藝術創新,讓民族美學煥發新的生命力。
高科技的應用,也為傳統文化的呈現提供了便利條件。孫平說,3D建模高精度還原了玉虛宮、蘭若寺等古建筑細節;數字音頻技術細膩捕捉嗩吶、竹笛等傳統樂器的韻味,為傳統文化注入科技賦能的新維度。
“哪吒”系列電影導演餃子亦曾提到,中國傳統文化是動畫電影創作的一座巨大寶藏。動畫電影需要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,更需要呈現出傳統文化的年輕化表達。
“通過頗具現代性的改編,哪吒、孫悟空、白蛇等經典IP形象既保留傳統文化基因,又被賦予當代性格特質,讓傳統IP在新時代持續煥發生命力。”孫平說。(完)